朋友们,我问你们一个问题。
中国每年卖给美国价值5000亿美元的商品,赚到美元后,你们猜这钱最后去哪了?
答案可能让你意外——又借回给美国了!
没错,日本也是这样。卖给美国汽车、电子产品,赚到1万亿美元,结果还是借回给美国。
这不是慈善,而是迫于无奈。
今天咱们就来聊一个挺出乎意料的事:
美国最大的出口商品,不是芯片,不是飞机,而是——债务!
你没听错,美国靠“卖欠条”,成了全球最离奇的赢家。
那问题来了:为什么全世界都在帮美国还债?
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,这背后究竟是一场怎样的金融游戏。
全球最离奇的生意
首先,我们得搞清楚这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生意。
想象一下,你开了个店,有个顾客来买东西,买了1000块钱的货。
你收到钱后,想找个安全的地方存起来。
结果发现,全镇最大、最安全的银行,恰好就是刚才那个顾客开的。
其他小银行不是太小,就是看起来不够安全。
你没办法,只能把这钱存到他开的银行里,他再给你付点利息。
这样一来,钱又回到了顾客手里,而他的成本只是点利息。
听起来是不是很荒唐?但这就是美债的逻辑。
这个循环就是这样运作的:各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积累的美元,很大一部分会通过央行的手,回流到美国,用于购买美债。
这个循环被形象地称为“美元回流”,它是支撑当前全球贸易和金融体系的重要机制之一。

为什么央行们不直接拿着美元
有人可能会问:既然赚到了美元,为什么不直接拿着?
这背后有三个原因
第一,稳定汇率
当出口企业赚到大量美元时,
他们还是要换回本国货币,用来付房租、货款、人工等等。
这时候市场上会出现大量的美元卖盘和本币买盘,汇率很容易剧烈波动。
于是央行必须出手,从银行手里收购这些美元,把汇率稳住,避免影响经济和民生。
这时候,央行手里积累了大量美元储备。
第二,贬值的风险
打个比方,就像你做生意赚了钱,也不会把现金放家里,因为它既不安全,也不保值。
事实上,美国的通胀率长期维持在 2% 到 3% 之间。
我们拿中国举例:2024 年,中国的经常账户顺差大约是 4000 亿美元。
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赚了4000亿美元,
如果这些钱什么都不做,只是放着,那么按 2% 的通胀来算,一年就要白白缩水 80 亿美元。
所以,央行必须把这笔钱投入到能生利息、至少可以对冲通胀的资产里。
第三,安全性和流动性
央行管理的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的救命钱,必须能随时拿来使用,且不能有丝毫损失。
目前没有任何一家商业银行或任何一种高风险资产,能够安全地存放和随时变现数千亿美元。商业银行有倒闭风险,高风险资产,像股票,随时可能亏算。
所以,三个原因叠加在一起,美债几乎是唯一符合条件的选择
为什么大家最终都选择美债
那为什么美债是唯一的选择呢?
答案就在三个关键词——深度、流动性、安全性。
首先是市场深度。
美债的规模大到离谱。存量超过38万亿美元,日均交易额9000亿美元。就像一个深不见底的大海,哪怕是中国、沙特、日本这样的大买家,动辄几千亿砸进去,市场也能“吞得下”,不会掀起大浪

其次是流动性。
美债是全世界最活跃的“现金替代品”。几乎每一分钟,都有人在买,有人在卖。你需要用钱,可以立刻变现,不会像黄金那样一抛就砸价。换句话说,美债是唯一能“大进大出”的储备资产
最后是安全性。
美债背后站着的是美国政府。它不是企业债,不会突然倒闭。美国国债被称作“无风险利率”的锚点,因为市场普遍相信:只要美元体系存在,美国就不会赖账。
于是一个很有趣的反差出现了:
表面上看,美国是个贸易逆差国
天天从别的国家买东西,美元哗哗往外流。
但实际上,在金融层面,美国却是个彻头彻尾的顺差国
通过卖”欠条”,也就是国债,把流出去的美元给赚回来!
所以你看,什么芯片、飞机、大豆,统统都不是美国真正的第一出口商品。
美债,才是美国卖给全世界的头号产品!
游戏规则开始松动了?
首先,是需求端危机
过去几十年,央行买美债几乎是“惯性动作”,因为它被认为最安全。
但在 2022 年之后,一些极端事件让市场看到:美债并不只是投资工具,它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成为政策工具。
这带来了一个后果——买家的信任被动摇了。
中国减持美债超过 5000 亿美元,从峰值的 1.3 万亿降到 7700 亿;
日本虽然还是最大债主,但增持速度放缓;
更明显的是,全球央行都在加速增持黄金,2024 年黄金储备的价值,29 年来首次超过美债。
换句话说,美债的“绝对安全”光环,开始出现裂痕。
其次,是美债的吸引力下降
美债的规模已经大到惊人,2024 年突破了 38 万亿美元。
这个数字,相当于全世界一年创造的财富的三分之一。
光是利息支出,2024 年就要 8800 亿美元,比美国的国防预算还多
更麻烦的是,2026 年之前有 15 万亿的低息债要到期。
到时候,美国只能用更高利率去借新钱还旧账。
就像一个人欠了巨额信用卡债务,为了还上个月的账单,只能去办一张利息更高的信用卡!
雪球越滚越大,投资者也开始怀疑:这条路还能不能走下去?
换句话说,美债虽然还是“安全资产”,但它的性价比已经在下降。
美国的应对策略
面对美债吸引力下降、债务雪球越滚越大的困境,
美国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策略来试图巩固美元回流机制。
第一招,是加关税。
核心逻辑是:我对你的商品加税,让你出口难受,你赚到的美元就会少。
就像你的工资被砍了一半。
可是你的支出没变:石油、大宗商品、汇率干预,通通还得用美元。
怎么办?你只能更依赖手里已经存下来的那一大堆美元储备。而这批存量美元,大头都在美债里。
最终,当你的旧美债到期,你拿回美元现金时,为了确保日后可以兑换充足的、安全易变的美元,你会被迫将它继续存到新的美债上。
然而,关税措施出台后,全球金融市场出现了剧烈震荡,美债甚至一度遭遇大量抛售。
第二招,稳定币政策
这一招,就不再像关税那么粗暴,反而显得挺“新潮”的。
它把目光投向了新兴的加密货币市场,试图寻找新的的美元资产买家。
今年 7 月,美国通过了一部《稳定币法案》,规定所有稳定币都必须以美元现金或者美国短期国债作为 1:1 的储备。
你可能听说过 USDT,这是目前体量最大的美元稳定币。
简单说,市面上每流通 1 个 USDT,背后就要有 1 美元的储备,而这当中,大头就是美债。
如果这个逻辑跑得通,到 2028 年,稳定币市场规模可能突破 2 万亿美元。
那就等于凭空多出一个“超级买家”
如果你想深入了解这一点,可以去看我之前那期视频——《稳定币正在改变全球货币格局》。
结尾
尽管美国政府祭出了这两大策略——从外部利用关税施加经济压力,从内部利用新兴的稳定币技术外包债务需求——来试图修补美元回流机制,但历史的车轮似乎已经开始转向。
我们看到,各国之间的“去美元化”不是一个口号,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:黄金购买量连创新高,人民币国际化持续推进,双边本币结算协议快速增加。更重要的是,央行数字货币(CBDC)的开发,为未来的“无美元”跨境交易提供了技术基础。
但无论如何,美债依然是当下全球金融体系的“唯一大池子”,
它或许会被削弱,却难以在短期内被取代。
如果你觉得今天的内容有价值,记得点赞分享。
我是浪浪,我们下期再见~
📊 数据来源与引用(截至 2025 年 10 月)
- U.S.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: Debt to the Penny —— 美国财政部实时数据库,显示美国联邦债务总额已超过 37 万亿美元(每日更新)。
- SIFMA – U.S. Treasury Market Structure —— 美国证券业与金融市场协会报告:美债市场可交易存量约 28 万亿美元,日均成交额约 9,000 亿美元。
- 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(CBO): Federal Net Interest Outlays, FY2024 ——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(CBO)数据显示,2024 财年美国净利息支出约 8,800–9,500 亿美元,已与国防预算规模相当。
- World Gold Council: Gold Demand Trends Q1 2025 —— 世界黄金协会报告:2025 年第一季度全球央行净购金 244 吨,黄金储备价值创近 29 年新高。
- OECD《Sovereign Borrowing Outlook 2025》:预计到 2026 年前约有 15 万亿美元低息美债到期需再融资。
- Coalition Greenwich《U.S. Treasury Market Volume Report 2024》:确认美债日均交易额约 9,000 亿美元,为全球流动性最高市场。
- IMF《World Economic Outlook 2025》:全球债务总额占 GDP 比重超过 340%,凸显主要经济体的“债务滚动”特征。
- U.S. Treasury TIC 数据与国家外汇管理局(SAFE)统计:2024 年中国持有美债约 7,700 亿美元,日本约 1.1 万亿美元。
- Reuters / Bloomberg 市场报道(2025 年 10 月):金价突破 4,000 美元,并于 10 月 21 日触及 4,381 美元/盎司。
- 《华尔街日报》(WSJ)与 Barron’s 报道:稳定币 Tether、USDC 储备中约 70%–80% 为短期美国国债。
- 《华盛顿邮报》与 Investopedia:2025 年 7 月美国国会通过《稳定币法案》,要求稳定币储备 1:1 以美元现金或短期美债计价。
- 国家外汇管理局(SAFE)年度报告:2024 年中国经常账户顺差约 4,220 亿美元。
- BIS《Global Liquidity Indicators》:支持“美元回流”机制解释,各国通过贸易盈余与储备资产形成美元循环闭环。